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林甫正式步入政坛,任职礼部尚书,成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且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这标志着他正式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宰相生涯,一直到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因病去世。李林甫在唐玄宗所任的众多宰相中,任期最长,足足在权力的巅峰呆了近二十年。作为李隆基的得力助手,他不仅帮助皇帝腾出时间享乐,也凭借自己的权谋手段牢牢掌控了朝政,铲除了许多政敌,最终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权相。
许多人可能会对李林甫的才干产生好奇,认为作为一位长时间担任宰相的人,必定是智勇双全、才华横溢。但事实上,他的才学并非如此卓越。李林甫能够进入仕途,主要是因为他的身份背景——他是李唐宗室之后。凭借这个强大的家族背景,他不需要经历严格的学术考验,便能从千牛直长开始一步步爬升至权力核心,最终成为李隆基最信任的宰相之一。
由于李林甫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术教育,他常常在一些细节上出错,甚至因此闹出不少笑话。这也使得他得到了“杖杜宰相”和“弄獐宰相”这样的戏谑称号。让我们来看两个有趣的例子。
展开剩余75%第一个笑话发生在李林甫掌管吏部时。有一次,吏部候选官员的审判意见中出现了“杕杜”两个字。李林甫因为不识“杕”字,以为是“杖”,于是便向吏部侍郎韦陟询问:“这里写的‘杖杜’是什么意思?”韦陟看了一眼,才发现李林甫读错了字。虽然他知道李林甫错了,但由于李林甫的地位和权力,他不敢直接指出,只能默默忍住,心里苦笑。其实,“杕杜”这两个字出自《诗经》,《唐风·杕杜》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流浪者困苦的生涯,孤苦无依,毫无希望。李林甫如果读过《诗经》,自然能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但由于他并没有深入学问,导致了这个可笑的错误。
尽管李林甫的学识浅薄,但他依然在宰相的位置上坐了长达19年。这也证明了他在政治和权谋上的非凡能力,毕竟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站稳脚跟,长期执掌朝政,必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第二个笑话则发生在李林甫为其舅舅家的表兄弟姜度的儿子写贺信时。姜度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婴,作为亲戚的李林甫理应写贺信表示祝贺。可由于他文化水平的限制,李林甫信中写道:“闻有弄獐之庆。”姜度看到信后非常尴尬,不知道如何应对。宾客们好奇地围过来看,看到这封信中的“弄獐之庆”,无不忍俊不禁地笑了出来。笑点在哪呢?原来李林甫把祝贺男孩出生的“弄璋之喜”写成了“弄獐之喜”。“璋”在《诗经》中是指美玉,而“獐”则是野兽,含义完全不同。李林甫一字之差,竟让祝贺变成了带有侮辱意味的说法。
这个误会源自《诗经》中的一段文字,讲的是古人对新生儿的美好祝愿,生男孩用“弄璋之喜”,而生女孩则用“弄瓦之喜”。姜度妻子生的是男婴,李林甫本该写“弄璋之喜”,但他却误写成了“弄獐之喜”,这也引发了笑话。
然而,虽然李林甫文化水平有限,偶尔闹出笑话,但没人敢当面取笑他。毕竟,他在朝中地位尊崇,权势滔天,谁敢轻视他?而且,这些失误大多也被人理解为无心之失,大家并不会因此真心嘲笑他。
不过,李林甫的文化欠缺并没有妨碍他在政坛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事实上,在他成为宰相之前,他还曾担任过国子监副校长——一个掌管国家最高学府的职位。那时的国子监纪律松散,管理涣散,学生们也不够用功。李林甫担任副校长后,开始进行严厉的整顿,短短时间内,国子监的风貌焕然一新,许多学生都对他刮目相看。李林甫也时常在日后与他人交谈时提起自己在国子监的事。
然而,李林甫做了宰相后,他的一次举动却让他自己深感不快。那是当时国子监的学生为了迎合李林甫的权势,特意在国子监都堂前为他立了碑。李林甫见到这块碑后,愤怒地质问道:“我有何功劳,竟要立碑?是谁擅自做的这件事?”他语气严厉,态度强硬。学生们见状,立刻察觉到自己弄巧成拙,于是连夜将碑上的字磨平,并把石碑扔到南廓门外。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但李林甫的名声反而因此更加响亮。
这些事件,无论是李林甫的失误,还是他在朝中如日中天的地位,都体现了他复杂且矛盾的个性。在没有太多学问的情况下,他依旧能够通过政治智慧稳稳掌握权力,实在是令人讶异。
发布于:天津市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