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堆突然窜起两米高,松香粉末炸得满天飞!"7月18日晚,重庆游客尹先生躺在病床上,回忆起大理火把节的惊魂时刻仍心有余悸。这本该是场热闹的民俗体验,却因一个意外动作,让他的手臂和脸部留下了二级烧伤的疤痕。
火堆里的意外:游客描述惊魂时刻
尹先生是被本地朋友邀请参加火把节的。"朋友说这是白族传统,跳过火堆能祛除晦气。"当晚,在大理三月街广场,数百人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朋友示范跳火堆时,周围人突然齐刷刷往火里撒松香粉——这种当地常用的助燃物,遇火瞬间爆出巨大火球。
"就像汽油泼进火里!"尹先生描述,朋友的脸和手臂瞬间被火苗吞噬,他冲上去拉人时,自己的袖口也着了火。更令人震惊的是,现场竟有七八人同时被烧伤,等待急诊的队伍排到了走廊。
医院爆满:两天接诊十余伤者
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护士长李梅透露,7月18日至19日,科室连续收治12名火把节烧伤患者。"最严重的是位成都游客,面部二级烧伤需要植皮。"她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走廊加床挤满裹着纱布的患者,有人手背皮肤呈焦黑色。
"松香粉燃烧温度超800℃,沾到皮肤立刻灼伤。"急诊科王医生解释,今年伤者数量比往年多三倍,部分是因为穿了短袖短裤。"有个姑娘的蕾丝连衣裙被烧出十几个洞,腿部大面积起泡。"
传统习俗变隐患:松香助燃暗藏风险
大理文旅局2023年数据显示,火把节期间游客参与量年均增长25%,但安全培训覆盖率不足10%。当地老人杨大爷说:"以前跳火堆用干松枝,现在年轻人图热闹改撒松香粉,火势根本控制不住。"
更危险的是,部分商家为吸引游客,将松香粉包装成"民俗体验必备品"售卖。在大理古城某特产店,记者看到标有"助燃松香粉,让火把更旺"的包装袋,但店员承认"没教过游客怎么安全使用"。
安全警示:跳火堆需量力而行
"最好的防护就是不去玩松香!"面对接连发生的意外,大理州消防支队特意制作了安全指南。视频中,消防员演示正确跳火堆方式:穿纯棉长袖长裤,与火堆保持1.5米距离,禁止向火中抛洒任何粉末。
但现实情况令人担忧。在某短视频平台,#火把节挑战#话题播放量达2.3亿次,热门视频中游客近距离撒松香、穿化纤衣物跳火堆的画面比比皆是。评论区高赞留言:"不冒点险,怎么发朋友圈?"
专家呼吁:民俗传承需要安全底线
云南大学民族学教授张明指出:"火把节的核心是祈福,不是冒险。"他建议将传统火把舞与现代安全标准结合,比如划定安全区域、使用阻燃材料装饰火堆、安排专业人员指导。
目前,大理市政府已成立专项调查组,对涉事商家进行安全检查。但在某民宿老板看来:"不让撒松香,游客觉得没气氛,我们的生意也会受影响。"这场传统与安全的博弈,仍在继续。
结尾:当尹先生展示着手臂上的水泡照片时,他苦笑着说:"现在看到火堆都绕着走。"这场意外不仅给他留下了伤疤,更敲响了安全警钟。对于3.5亿热爱旅行的国人来说,或许该记住:体验民俗的前提,是先学会保护自己——毕竟,平安回家才是最好的"祛晦气"。
免责声明:本文信息综合红星新闻、第1眼新闻及医院现场采访,部分伤者照片已做模糊处理,具体医疗建议请咨询专业机构。
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