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咏史之笔,可贯古今,可鉴兴亡。本文精选十首“落笔封神”的咏史古诗词,从盛唐李白“剑气叩金陵”的雄浑,到明韵杨慎“浊酒笑兴亡”的哲思,跨越千年时空,串联起中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咏史篇章。这些诗词或借古讽今,如杜牧《泊秦淮》刺晚唐奢靡;或抒怀明志,如李清照《夏日绝句》颂项羽气节;或思辨兴替,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破“成败论”窠臼。十篇绝唱,既是文学巅峰,更是历史镜鉴——它们以诗为史,以史为诗,让千年兴亡在韵脚间流转,在平仄中沉淀,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文化记忆。
图片
1
蜀 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时值安史之乱未平,唐王朝风雨飘摇,诗人寓居浣花溪畔,常借咏史抒怀。此诗首联以“寻”字起兴,柏树森森的祠堂暗喻诸葛亮品格之高洁;颔联“自春色”“空好音”二词,既写景致之幽寂,又暗喻英雄失路之悲;颈联“三顾频烦”“两朝开济”凝练概括诸葛亮生平功业;尾联“出师未捷”四字,既是对诸葛亮北伐未成的惋惜,亦暗含诗人对自身报国无门的深沉感慨。全诗融咏史、抒情于一体,语言沉郁顿挫,堪称杜甫“沉郁”诗风的典范之作。
图片
图片
2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唐代〕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此诗创作背景说法不一。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李白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诗中“凤去台空”暗喻六朝繁华如梦;颔联以吴宫幽径、晋代古丘,写尽历史兴替之叹;颈联“三山半落”“二水中分”绘出金陵壮阔山水,暗藏对盛唐气象的隐忧。尾联“浮云蔽日”既指自然景象,又隐喻朝政被权臣蒙蔽,末句“长安不见”直抒胸臆,既含对京都的眷恋,亦暗喻自身报国无门的愤懑。全诗将咏史、写景、抒情熔于一炉,语言豪放而意境深远,堪称李白“以诗咏史”的典范之作,既有对历史的深沉叩问,又暗含对现实的深刻关照。
图片
图片
3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唐代〕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时诗人任和州刺史,下赴任途中经西塞山时有感而作此诗。首联以西晋王濬灭吴的史实开篇,“金陵王气黯然收”暗喻六朝更迭的必然;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具体描绘吴军败象,铁锁沉江、降幡出城的细节凸显历史转折的残酷。颈联笔锋一转,以“山形依旧”反衬“人世几回伤往事”,将个人对兴衰的感慨融入自然永恒的对照中。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既赞唐王朝统一之盛,又以“故垒萧萧芦荻秋”暗喻盛世下的隐忧。全诗融史实、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凝练沉郁,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叩问,亦暗含对中唐藩镇割据的隐忧,堪称咏史怀古的典范。
图片
图片
4
泊秦淮
杜牧〔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此诗作于晚唐衰世,借秦淮夜泊之景抒兴亡之叹。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以朦胧月色勾出六朝金粉的残影,次句“近酒家”暗藏弦歌之音。后二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亡国之音为典,看似责商女,实则刺权贵——那些沉溺酒色、忘却国耻的统治者。全诗将写景、咏史、讽今熔于一炉,语言清丽而意蕴深沉,既是对六朝兴替的追怀,更是对晚唐危局的隐忧,堪称咏史怀古诗中的警世之作,字字句句皆含历史的苍凉与现实的锋芒。
图片
图片
5
咏 史
李商隐〔唐代〕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此诗作于开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去世之后,借咏史抒怀。首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直击兴亡根本——勤俭则兴,奢侈则亡,乃千年历史铁律。颔联以“琥珀枕”“珍珠车”讽当世权贵穷奢极欲,暗喻奢侈之风必致国破。颈联“运去不逢青海马”叹时运不济、人才难逢,“力穷难拔蜀山蛇”暗喻藩镇割据如蜀山巨蛇难制。尾联“南薰曲”用舜帝《南风歌》典,言古来贤君少,末句“苍梧哭翠华”以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典,暗喻对明君的渴慕与对现实的绝望。全诗熔史鉴、讽喻、抒情于一炉,语言凝练而意蕴深沉,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晚唐政局的尖锐批判,堪称咏史诗中的醒世恒言。
图片
图片
6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此时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首句“生当作人杰”直抒胸臆,彰显英雄气概;次句“死亦为鬼雄”更进一层,强调气节不朽。后二句以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刚烈,反衬苟且偷安之态。全诗熔咏史与讽今于一体,语言遒劲有力,既是对项羽英雄末路的追思,更是对丈夫赵明诚和南宋当局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的尖锐批判,字字千钧,尽显易安居士的铮铮铁骨与家国情怀,堪称宋诗中咏史怀古的典范。
图片
图片
7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宋代〕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题乌江亭》的议论,写了这首诗。借项羽垓下兵败、自刎乌江的史实,暗喻对时局的深刻思考。首句“百战疲劳壮士哀”直指楚军久战疲敝、士气衰颓的现实,次句“中原一败势难回”点明大势已去的历史规律。后二句以反问破题——即便江东子弟尚存,又岂愿再随败军卷土重来?全诗跳脱“成败论英雄”的窠臼,直指“时势”与“民心”的根本:败因非战不利,而在“势”与“人”的背离。王安石以史为鉴,既是对项羽的客观评说,亦暗含对北宋积弊的隐忧,语言峻切而理路清晰,堪称咏史怀古诗中的思辨典范。
图片
图片
8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期间,借赤壁古战场抒怀。上阕以“大江东去”开篇,写尽长江奔涌、浪花淘尽英雄的壮阔,暗喻历史洪流不可逆。“乱石穿空”三句,绘出赤壁险峻山势与惊涛拍岸的雄浑,点出“三国周郎赤壁”的史实。下阕聚焦周瑜,“小乔初嫁”显其少年得志,“羽扇纶巾”状其儒将风度,“樯橹灰飞”赞其破曹之功。尾句“人生如梦”陡转,将壮志难酬的感慨融于江月酹酒之中。全词熔写景、咏史、抒情于一体,既有对英雄业绩的追慕,亦含自身遭际的苍凉,语言豪放而意蕴深沉,堪称宋词中“以诗为词”的典范,既见历史兴替之叹,更显苏轼豁达中的沉郁,是咏史怀古的巅峰之作。
图片
图片
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作此词时已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他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来到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满腔报国热忱难酬。心中感慨万千,遂作此词。上阕以“千古江山”起笔,追慕孙权、刘裕的英武:孙权固守江东,刘裕北伐收复失地,皆成往事。下阕转锋,借“元嘉草草”北伐惨败、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今昔对比,暗喻南宋偏安之危。末句“廉颇老矣”自况,既含壮志未酬的悲怆,又隐含对朝廷用人的质疑。全词熔史鉴、抒情、讽喻于一炉,语言苍劲沉郁,既是对英雄业绩的追思,更是对南宋苟安的尖锐批判,堪称宋词中“以史为鉴”的巅峰之作。
图片
图片
10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明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此词作于嘉靖贬谪云南期间,借江水东流写尽历史苍茫。上阕“滚滚长江”起笔,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皆成空,唯青山夕阳亘古如斯,暗喻历史规律无情而自然永恒。下阕转绘渔樵江渚,惯看秋月春风,以浊酒笑谈古今,暗藏对宦海浮沉的超脱。杨慎作为明代大儒,历经“大礼议”之劫,此词既是对三国群雄的咏史,更是对自身遭遇的隐喻——纵有经世之才,终不敌时势洪流。全词熔史鉴、哲思、抒情于一体,语言朴拙而意蕴深远,既有对英雄末路的叹惋,更含对人生无常的彻悟,堪称明代咏史词中的哲思巅峰。
图片
备注:文章/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