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学经典,共学勉之
图片
在浮世行走,心若有光——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中,袁了凡一笔笔勾勒出行善的尺度、人心的曲折。他并未以空洞之言高谈德行,而是深入细节,揭开那些看似平常却藏有深意的日常处世。于今读来,依旧冷静如镜,照见人心一线微光。
图片
图片
#01.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
勿以己之善而形人;
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释义】
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压住别人的短处,不要用自己的善良显得别人不够好,也不要因自己能多而让别人难堪。
【感悟】
能耐虽好,难的是如何藏住。话说得太直,锋芒过盛;事做得太快,他人无地自处。锋利若不收口,未伤敌,先误己。
谁的能力不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可能力越多,越要收敛。三国的庞统,被刘备弃用,正因才气太显;诸葛亮反而深得信任,不过是始终守着一份“知进退”。
炫,或许不在言语,而在无形之中。一句“这不难啊”,是自信,还是轻慢?一个人太急于证明自己,往往忘了别人的感受。
行于世,识分寸比识才华难。真有底气的人,从不轻易让旁人难堪。
#02.
世路役役,最易没溺。
【释义】
人生道路纷扰繁忙,最容易在奔波中沉沦迷失。
【感悟】
舟行于江,最怕浪急水深,却常忽略了船底的裂缝。日子总是滚滚向前,许多人忙着挣钱、赶路、求安稳,但往往在“太忙”中把自己弄丢。
为何越是努力,越感疲惫?为何走了那么远,回头时却不知起点在哪?
《庄子》里说:“汝亦知夫涂之人乎?”——走路的人,其实不知为何行走。身动了,心却没跟上;步快了,神却散了。
有时不是世路太苦,而是人心太空。不是负重太多,而是不知所向。浮沉之间,若无片刻回神之处,再努力,也只是随波漂流。
忙,不是问题;沉没在忙中,才是。
图片
#03.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
【释义】
玉藏于石中,若随意抛掷,不过是瓦砾;经雕琢打磨,才能显出美玉之光。
【感悟】
世间并非缺少资质,而是少了雕琢的过程。起初的才华,不过是未经整理的毛石,看似可用,实则难成器。
但谁愿被琢?疼,慢,耗时,还未必成形。于是,有些人停在了“看起来不错”的阶段,终生未见光芒。
你见过那些人吗?聪明、有趣、有一技之长,却始终原地踏步。并非没有天分,而是太怕被磨。
《论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器之成,有人助,有自磨;而最难的,是肯在孤独中下刀刻自己。
光不是天生的,光是从忍受中生出的。身上的棱角若不敢被打磨,只能藏在石中,终生无名。
#04.
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
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释义】行善若以利人为主,心中无私,即为真实之善;若以自利为先,即为虚假之善。
【感悟】
一件事好不好看结果,是否为善,却要看动机。问题在于:谁看得清动机?别人看不清,自家心最知道。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想教别人前,先问问自己,动机里有没有藏着“求名”的味道。
有些布施,看似慷慨,背后却藏着交换;有些言语,似是提点,实则抬高自己。真伪之间,一线之隔。
但若因此便怀疑善是否存在,又会陷入更大的虚妄。关键或许不在“完全无私”,而在是否在意别人的受益高于自身得失。
是为人好,还是为己用人好之名?日常小事中,那一念之间,最能照出人心的晴雨。
图片
#05.
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释义】身处贫困低微之境还坚持行善,非常困难。正因如此,若能做到,更显难得。
【感悟】
人在局促中更容易变得谨慎,怕被占便宜,怕吃亏上当,也怕连自己都顾不过来。
此时若还能想到“给”,哪怕微不足道,也是一种骨气。不是手里多才给,而是心里有余才舍。
南宋张乖崖任职地方,常以一束麦秆、一瓢水助困。人说:你自己俸禄也少,何必如此?他说:“心有余,虽贫不吝。”
福,不是给予多少的数字,而是有无给予之心。
困苦中还能想着善,那不是条件许可,而是信念使然。此念若在,何其微,也自有福气随身。
结语:
读《了凡四训》,不是为了成为所谓“高人”,而是在日常的每一处细节中,找到心的落点。
长处是否藏得住?繁忙中是否记得本心?是否愿意被雕琢?是否能分清善恶之根?是否在困境中依旧记得施与之美?
这些问题,无人能替他人回答。也不是读书能立刻解开。但愿这些字,落入不同人的心里,唤醒不同的思考。
——愿心有所感,行有所止。
与君共勉。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诗歌#名人名言·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