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学经典,共学勉之
图片
《资治通鉴》不只是帝王将相的镜子,也是人生长路的风标。那些从尘世中打捞出的言语,若细细品来,字字不寒而栗,句句耐人寻味。
图片
图片
#0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听取多方意见的人容易明察是非,只偏信一方之言,则容易陷入误区,看不清真相。
感悟:思绪常常在面对不同声音时感到困扰,一种想迅速决断的急切与另一种想看清全貌的犹疑,总在心中拉扯。
可回头望望人生里那些重要选择,每一次听得太少、信得太快的时刻,往往留下了难以言说的遗憾。
魏徵对唐太宗说这话时,大唐尚在“贞观之治”的光辉中,他敢直言,太宗能接纳,盛世的气象便从这份“兼听”的气度中生出。
真正的明智或许不是聪明地辨别对错,而是耐得住烦、容得下异。
风声鹤唳时,能让不同的声音坐到一起,是一种修养;在心意已决时,还能留一耳朵听别人说话,是一种智慧。
#02.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嘴上讲得再多,不如亲自经历;耳朵听得再清,不如亲眼所见。
感悟:有些事,看书千遍,不如一次亲历;有些道理,听过百回,不如一场真正的遭遇。
那些年轻时读不懂的诗句、听不进的忠告、看不透的人性,慢慢地,在一个个亲身经历中,开始有了体温,也有了分量。
记得曹操评人,不轻信传闻,总要“亲试其才”;古人观天下,不坐庙堂纸上谈兵,而要踏入江湖,行走山河。
有时觉得,所谓经验,并非来自年岁,而是那些“目睹”之后才敢落下的笃定。
书本之外的风雨、柴米、冷暖,才是真正教人安静下来的源头。
图片
#03.
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将至。
——《资治通鉴·晋纪》
释义:人在霜降之后行走,自能预感更深的寒冷即将到来。借以形容:从眼前细微之处,便可察知将来的变化。
感悟:脚下结霜时,天还没冷透,但寒气已伏在空气中。生活何尝不是如此?那些将至未至的变故,总有蛛丝马迹提前现身。
只是常常,忙于奔波,或是心存侥幸,一次次擦肩而过。
古人有言:“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当年晋室衰败,王导察言观色,早知政权将移。时局如此,人情世事又何尝不是?
某些沉默,预示着疲惫;某些细节,藏着心凉。比起大风大浪,更令人惶然的,是那些悄无声息的改变。
如果能早些察觉,也许不至仓皇应对;若无从洞察,那也许就得承受霜重雪深的夜。
#04.
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
——《资治通鉴·晋纪》
释义:修养性情的方法,是审视自身过剩的部分,强化欠缺的地方,达成内外调和之境。
感悟:年轻时,常以为修养是克制,是学会让步,是凡事忍让。后来才懂,这不过是一种偏听偏信。
性格中的某些“过度”,未必是错,只是没有平衡;而不足之处,也并非缺陷,只是提醒自己尚有修炼空间。
荀子讲“化性起伪”,那“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为之调。喜怒哀乐,本是天性,但若太过,易为所困。
想起王羲之练字,从急躁中磨出静气;诸葛亮修身,约法三章以戒浮躁。
或许修性,并非强改本性,而是在光与影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让自己既不耀目,也不沉暗。
图片
#05.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资治通鉴·战国策·赵策》
释义:不忘过去的事,便可作为未来行事的借鉴。
感悟:人活一世,真正教会我的往往不是未来的愿景,而是过往的折痕。失败的合伙、看错的人、走过的弯路……未必是伤疤,也可能是暗夜里指路的灯。
《左传》有言:“国之将亡,必多怪事。”历史不会说谎,它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提醒后人:别轻忽经验,别冷落记忆。
但记住,并不是为了仇恨或遗憾,而是为了避免重复。回头看,是为了看得更远。
人若连自己的脚印都看不清,又如何期盼下一步会走得稳?
结语|
日子越走越深,才发现,真正可依靠的,不是才华,不是背景,而是那一点点识人、知己、察变的能力。
愿这些文字,像故人的一封来信,时而提醒,时而安慰,让心在尘世中多一分笃定,少一分茫然。
与君共勉。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